中心简介

 

童亚辉:风格多样的书法艺术家

2月1日,“雅气和晖——童亚辉书法作品展”在杭州唐云艺术馆开幕。这是“播芳六合——西泠印社社员作品系列展”之一,也是童亚辉第一次举办个人展览。在为期十天的展览中,共展出童亚辉先生40余幅精品力作,精彩纷呈。在此期间,记者专门采访了童亚辉。对于本次展览,童亚辉说:“这是对我学书40余年的经验体会和追求所作的一个小结。希望尽可能地在书体多样性、尺幅大小、书写风格上做得丰富一些,提高可观赏性。按照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,顺着陆维钊先生开拓的碑帖通融的创新之路,奋力前行。”

人物名片

童亚辉,1960年生,浙江宁海人。又名雅翬,字有伦,号颐云楼主人、竹香书屋主人、有道人。现为兰亭书法社副社长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、杭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、西泠印社社员、西泠印社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副主任、浙江省侨联文协艺术品鉴赏俱乐部总理事长。

1984年获文汇全国书法竞赛二等奖,北京市书法比赛优秀奖,全国首届硬笔书法比赛三等奖。1986年获第三届神龙杯书画篆刻大奖赛银奖。曾参加“全国第一届草书大展”、“浙江书法六十年精英展”、“翰墨华章——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国书法学术邀请展”、“无界兰亭书法社书法双年展”、“2013国际现代书法展”等书展,并发表《笔是将军,故须迟重》、《书道宗师》、《书法道即王道》、《中国书法当代性挑战》等书学文章。出版有《童亚辉书法作品选》、《童亚辉书法作品集》等专集。

自幼习书遍临各帖

童亚辉自孩童时代便在乡贤指导下学习书法。当问他如何与书法结缘时,他说“学艺之人,往往事出偶然。”童亚辉说,“小时候家里穷,文化物品匮乏,却很难得的有两本字帖——一本是柳公权的小楷字帖,,一本是灵飞经小楷字贴,这两本字帖对我的影响非常大。我非常惊叹古人能把字写得如此之美,对书法产生了崇拜和神秘感。”正是这种好奇和崇拜感,使他走上了习书之路,并慢慢变成一种爱好,进而成为一种追求,一种不断往前的动力。

上世纪80年代初,童亚辉在杭州武林书法美术业余学校得到朱关田、王冬龄、俞建华、周国城等人面授。他从汉隶入手,遍习秦篆、魏碑、唐楷、草书等。童亚辉说:“如果说之前是老师教我写大字,那么认识了这些老师后,我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书法,书法应该走一条怎样正确的道路。”

碑帖融合动静结合

童亚辉自称书法只是一种爱好,但他在书法探索上很有自己的追求。其书法作品,在碑帖之间左右逢源,在古今之间俯仰自如,始终保持不卑不亢的姿态,果敢爽劲,斩钉截铁,凛然有大将之风。本次展览中的作品,很多被他称为“半成品”,其实就是创新探索道路中的尝试。书法艺术分碑学和帖学两宗,而童亚辉的创作,就试图在碑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和融合。“我想把宗碑的行书写得更灵秀些,更精致些,更率性而随意些,把宗帖的草书写得更加雄浑些,更古朴些,更肃穆而苍茫些。这是我的一点追求。因此我有时临碑,有时临帖,希望尽可能地把它们融合在一起。这点追求,看上去是一点方法和风格上的兼顾和调和,但要做到没有刀劈斧凿痕迹,浑然天成,难度极大。也可能是一条不归路。”

虽工作繁忙,但在下班时间除练习书法外,童亚辉还会约上好友打打乒乓,做到动静结合。“打球出汗,是‘动’;练习书法,是‘静’。”他还喜好收藏,好些东西会反复拿在手上把玩,“这一类‘雅’的文化活动,就是梁启超说的‘趣味’。现在人的工作生活压力太大,如果没有趣味,人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去。”

崇尚传统风格多样

童亚辉把书法比喻成一座桥梁——书法可以让人在领悟人与自然、人与人、人与自我三者之道上取得捷径,可以提高人的境界,进入艺术、哲学的殿堂。“字无百日功,学习书法最大的问题是不能走偏,如果走偏了,即使写了几十年的字,也仅仅是在门外徘徊,不能入“格”。但如果路子对了,即使你的主要精力没放在书法上,抑或是天分不是很好,只要顺着这条路走,长年积累下去,你一定会有收获。”他希望做一个传统书法的守望者,在崇尚传统的同时也非常在意书法的法度,“传统书法都是在法度之上张扬自己的个性,而不是信马由缰、率意而为。”童亚辉说。

著名书法家王冬龄如此评价童亚辉的书法艺术,“他的风格多样,各种书体兼备,光楷书风格就有两种,大气、雄浑,细看之下又有一种精致在里面。” (夏琳,孙乐怡,2015年)


© 2015 杭州紫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  联系电话:0571-87997719  浙ICP备13035709号  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355号
技术支持: 
  浏览统计:1204254